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3D weaving. Show all posts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3D weaving. Show all posts

Sunday, March 16, 2025

BC-Dodecahedrane 珠串模型(2019 Bridges 數學藝術展覽)

BC-Dodecahedrane 珠串模型介紹

創作者: 金必耀教授(Bih-Yaw Jin)

展出平台: Bridges Math Art Gallery 2019

靈感來源與背景知識

BC-Dodecahedrane 作品的靈感來自於 十二面烷(dodecahedrane),這是一種高度對稱的分子,其結構與正十二面體(dodecahedron)幾何形狀相同。該分子的幾何特性不僅在化學領域具有重要意義,也與數學中的柏拉圖立體(Platonic solid)密切相關。

十二面烷的發現與化學意義

十二面烷最早由 **Leo A. Paquette** 及其研究團隊於 **1982 年成功合成**。它是一種碳氫化合物,由 20 個碳原子與 20 個氫原子組成,所有碳原子排列成正十二面體的頂點。這種高度對稱的結構在自然界中極為罕見,使其成為有機化學中的特殊研究對象。

數學與對稱性

  • 柏拉圖立體: 十二面體是五種柏拉圖立體之一,擁有 12 個正五邊形面、20 個頂點、30 條邊。
  • 群論應用: 十二面體對應於交替群 A₅,這是最小的非阿貝爾單群之一,在數學對稱性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。
  • 拓撲與剛性: 其結構展現了極高的剛性,使其在分子設計與材料科學中有潛在應用價值。

作品概述

BC-Dodecahedrane 透過 數學珠串技術,模擬十二面烷分子的三維結構。這款珠串拼圖模型不僅重現了分子的拓撲結構,也能讓觀察者體驗柏拉圖立體的數學對稱性。

  • 大小: 約 12 cm × 12 cm × 12 cm
  • 材料: 木珠(直徑約 1 cm)、彈性串珠繩
  • 珠串數量: 10 條五珠串

結構與拼裝方式

BC-Dodecahedrane 的結構由 十條五珠串 交叉組合,每條珠串代表一組含三個碳原子的carbyne。這些珠串交錯排列,最終形成完整的十二面體框架。這種建構方式展現了數學拓撲在分子模型中的應用,也提供了一種直觀理解十二面烷幾何特性的方式。

數學與藝術的結合

這款作品展示了如何利用簡單的串珠技術,建構複雜的三維結構,並將數學、化學與藝術結合。透過動手拼裝,參與者可以深入理解 十二面烷的剛性、鍵結角度,以及其在柏拉圖立體中的位置。

更多資訊

想了解更多 BC-Dodecahedrane 及其他數學珠串藝術作品,請造訪 Bridges Math Art Gallery 2019

BC-Cube 珠立方珠串(2019 數學Bridges 藝術展覽)

BC-Cube 珠串模型介紹

創作者: 金必耀教授(Bih-Yaw Jin)

展出平台: Bridges Math Art Gallery 2019

靈感來源與背景知識

BC-Cube 作品的靈感來自於 立方烷(cubane),這是一種特殊的有機分子,由 8 個碳原子組成,形成幾乎完美的立方體結構。這種分子的歷史、性質與應用,使它成為數學、化學與材料科學研究的重要對象。

立方烷的發現與歷史

立方烷最早由 Philip Eaton 於 1964 年成功合成。這個發現震驚了化學界,因為它的碳-碳鍵角接近 90°,遠離典型碳原子的鍵角(109.5°)。如此特殊的鍵角理論上應該極度不穩定,但立方烷卻能夠存在,展現了分子剛性的奇妙特性。

立方烷的特性與應用

  • 高能量密度: 由於其高度應變的碳-碳鍵,立方烷及其衍生物在高能材料(如燃料與炸藥)中有潛在應用價值。
  • 醫藥應用: 研究發現,立方烷基結構可能成為藥物設計中的功能性基團,影響藥物的生物活性與穩定性。
  • 拓撲與結構剛性: 立方烷的幾何結構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研究案例,讓科學家探索分子剛性與鍵結應力的極限。

作品概述

BC-Cube 是一款基於立方烷分子的數學珠串拼圖。此作品透過 數學珠串技術,模擬該分子的空間佈局,並將其設計為可拆裝的拼圖模型。

  • 大小: 約 10 cm × 10 cm × 10 cm
  • 材料: 木珠(直徑約 1 cm)、彈性串珠繩
  • 珠串數量: 4 條五珠鏈

結構與拼裝方式

BC-Cube 的拼裝方式基於 四條五珠鏈 的交叉連接。每條珠串代表一組含三個碳原子的carbyne,透過適當的角度組合,最終形成一個立方體結構。該設計不僅展現了分子的幾何特性,也提供了一種創新的數學藝術表達方式。

數學與藝術的結合

這款作品展示了如何利用簡單的串珠技術,建構複雜的三維結構,並將數學、化學與藝術結合。透過動手拼裝,參與者可以深入理解立方烷的 剛性與鍵結角度,並欣賞其對稱之美。

更多資訊

想了解更多 BC-Cube 及其他數學珠串藝術作品,請造訪 Bridges Math Art Gallery 2019

Saturday, March 15, 2025

互鎖珠串模型的沸石 A 結構 (2022 Bridges 數學藝術展覽)

金必耀 - 2022 Bridges 數學藝術展覽

2022 Bridges Conference Art Exhibition: Interlocked Bead-Chain Model of Zeolite A Structure by Bih-Yaw Jin

該網頁展示了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金必耀(Bih-Yaw Jin)在 2022 年 Bridges 數學藝術研討會上的作品。

金教授專注於利用創新的三維編織技術,使用 珠串 構建沸石等納米分子的球體堆積模型,展示了這些結構的複雜性和美感。

展出作品:「互鎖珠串模型的沸石 A 結構」

Interlocked Bead-Chain Model of Zeolite A Structure

  • 尺寸:50 × 50 × 50 公分
  • 材質:20 毫米木珠
  • 製作年份:2019 年

沸石 A(Zeolite A),亦稱為 LTA,可以視為由立方體、截角八面體和截角立方八面體組成的空間填充鑲嵌結構,這也被稱為截角立方體蜂巢結構。

在此作品中,金教授採用新穎的三維編織方法,使用精心選擇的兩種不同長度的珠串構建了包含八個單位晶胞(2x2x2)的沸石 A 結構的球體堆積模型。每條珠串由預應力彈性繩串聯珠子組成。模型中的球形珠子代表氧陰離子,而位於四面體內部的較小陽離子則未在模型中顯示。這些作品展示了數學與藝術的融合,突顯了納米結構的美感與複雜性。

Bitruncated cubic honeycomb 雙截立方蜂巢(2021 Bridges 數學藝術展覽)

金必耀 - 2021 Bridges 數學藝術展覽

2021 Bridges Conference Art Exhibition: Bead-Chain Woven Sodalite by Bih-Yaw Jin

該網頁展示了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金必耀(Bih-Yaw Jin)在 2021 年 Bridges 數學藝術研討會上的作品。

金教授專注於利用創新的三維編織技術,使用 珠串 構建沸石等納米分子的球體堆積模型,展示了這些結構的複雜性和美感。

展出作品:「珠串編織方鈉石」

Bead-Chain Woven Sodalite

  • 尺寸:30 × 30 × 30 公分
  • 材質:2 公分木珠
  • 製作年份:2019 年

方鈉石 結構可視為截角八面體的空間填充鑲嵌,亦稱為 雙截立方蜂巢 (bitruncated cubic honeycomb)開爾文結構。 金教授的 珠串雕塑 作品可被視為一種廣義的 張力完整結構,由受壓的硬球組件和受拉的彈性繩組成。 這些作品展示了數學與藝術的融合,突顯了納米結構的美感與複雜性。

八面體奈米金剛石(2020 Bridges 數學藝術展覽)

金必耀與左家靜 - 2020 Bridges 數學藝術展覽

2020 Bridges Conference Art Exhibition: Octahedral nanodiamond by Bih-Yaw Jin and Chia-Chin Tsoo

該網頁展示了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金必耀(Bih-Yaw Jin)與 左家靜(Chia-Chin Tsoo)在 2020 年 Bridges 數學藝術研討會上的作品。

他們對奈米結構深感興趣,利用數學串珠的角度編織技術,創建了富勒烯、沸石等納米分子的三維球體堆積模型。這些模型作為分子的宏觀價鍵球體模型,展示了其結構的複雜性。

展出作品:「八面體奈米金剛石」

Octahedral Nanodiamond

  • 尺寸:22 × 22 × 22 公分
  • 材質:木珠
  • 製作年份:2019 年

該作品展示了一個具有八個氫終止(111)表面的 八面體奈米金剛石,這是近似 正八面體(柏拉圖五立體之一)的最簡單物理模型。

此三維編織珠串結構由 C₁₆₅H₁₀₀ 組成,包括多層結構,每層皆由 經(0°)緯(90°)的珠串 構成。 總共使用 50 條適當長度的珠串,基於傳統的 平紋織法,在不同層之間交替編織而成。

這些作品展示了數學與藝術創作的結合,突顯了奈米結構的美感與複雜性。

大斜方立方八面體骨架的多面體烷與珠串巴基球(2024 數學藝術展覽)

2024 數學藝術展覽

2024 Bridges Conference Art Exhibition: Polyhedrane with Great Rhombicuboctahedron Skeleton and Bead-Chain Buckyball by Bih-Yaw Jin

該網頁展示了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金必耀(Bih-Yaw Jin)在 2024 年數學藝術、工藝與設計展覽中的作品。

金教授對奈米尺度的幾何結構深感興趣,致力於利用 珠串 和繩線創建各種富勒烯、沸石等分子的三維模型。這些珠串模型作為分子的宏觀價鍵球體模型,展示了其結構的複雜性。在此次展覽中,他進一步拓展這些珠串模型,將特定的球體排列轉化為以五珠串為核心的創新類型互鎖拼圖。

展出作品

  • 「具有大斜方立方八面體骨架的多面體烷」(Polyhedrane with great rhombicuboctahedron skeleton) - 一個以大斜方立方八面體形式存在的 C₄₈H₄₈ 多面體烷分子。
  • 「珠串巴基球」(Bead-Chain Buckyball) - 以截角二十面體形式存在的 C₆₀H₆₀ 巴基球分子。

這些雕塑均由五珠串組成,通過適當的交叉連接組裝而成,展現了分子結構的獨特美感。